盐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东西,广义的盐是指金属离子、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,狭义的盐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食盐,也就是氯化钠。
▲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,钠是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,丢进水里都能发生反应,氯干脆就是有毒的气体,这两种单质状态下对人有害的元素竟然能合成人体必需的化合物,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
在多数人的印象中,食盐只是一种调味品,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使菜肴更加美味——假如菜中无盐,肯定会让人食欲大减。不过嗜咸的习惯并不只是贪图美味这么简单,和人类其他的许多本能一样,喜盐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——对盐没兴趣的人都被淘汰了。要说原因也很简单,因为盐是维持生命的必须品,维持肌肉反应(包括心肌)、消化道运动、神经信号传递、调控与血压有关的荷尔蒙分泌等机能,都离不开盐中的钠离子。如果缺盐,轻则食欲不振,四肢无力,重则肌肉痉挛、视力模糊,甚至连心跳都成问题。在古代欧洲,荷兰、瑞典等国就有以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吃盐来处罚罪犯的法律。
▲动物对盐的渴望并不比对食物来得差,大象会走进有盐石的洞穴找盐,山羊会不惧艰险攀上几乎笔直的大坝舔食结晶的盐,猴子相互“捉虱子”其实也是在寻找可以“回收利用”的盐粒,远古人类“茹毛饮血”中的“饮血”也有补充盐的功用(野外生存用的着)
人类排泄会损失盐分,需要经常从外界补充,是除了空气,水和粮食之外,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。远古时代的人类没有今天的食盐可用,只能通过食物来间接获取盐分,但在没有农业之前,获取食物得靠风险较高的狩猎,或不一定总是有收获的采集,因此来源非常不稳定,就算食物够吃,也不一定能补充到足够的盐,这也是早期人类生存艰难,寿命短的一个原因。反过来,如果能获得稳定的食盐供应,人类的生存繁衍就会更加有保证,也就更容易进步。事实上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一个原因就是盐——山西运城的河东盐池周围50-200公里的范围内,发现过十余处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,正是充足的食盐资源把原始部落慢慢吸引到产盐地附近,从而形成了最初的文明。
▲至今仍可开采的河东盐池,也称“中国死海”,此处日
照充足,蒸发量高,自然风速大,仅凭天然条件就能
采盐,是古代重要的经济和战略资源
甚至最早的大规模战争也是由于盐,上古时代黄帝与蚩尤、炎帝之间的战争就是为了争夺当时的“战略资源”河东盐池的控制权而爆发的。此战号称“中华第一战”,获胜的黄帝兼并了炎帝和蚩尤部落,对周边部落不仅有人数上的优势,还因为拥有盐池而占据了经济和战略上的主动,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基础。在后来的时光中,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,春秋五霸中的晋国就是由于拥有河东盐池而收入丰厚,得以称雄数百年,甚至连周王室的食盐也要长期仰仗晋国的供给。秦楚两国也对巴东地区的盐泉进行过反复争夺,每方出动的兵力都在十万人的规模,获胜后都会展开“食盐禁运”来打击对手,而失败的一方又会集结兵马反击,最终失利的楚国不仅是生存上遇到了困难,经济损失也很大,亡国成为必然。
▲这就是晋国的“戎生编钟”,卖盐换铜这种事要记载在当时
非常贵重、不易制作的青铜编钟上,可见当时对盐和铜的重
视程度,好比今天用铀矿换了洲际导弹一样
为什么要争夺产盐地呢?在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中,空气哪里都有,水容易找到,粮食也可以自己种,但唯独食盐很难通过“自力更生”来解决(天上不会掉盐,土里也熬不出盐,盐碱地倒是有盐,但又种不了粮食),在远离产盐区的地方,就必须要通过贸易来获得食盐,这就产生了盐商这个行业,以及通过食盐贸易产生的巨额利润。在春秋时期的文物“戎生编钟”和“晋姜鼎”上,有这样的铭文:“遣卤积与取金繁汤”和“嘉遣我锡卤积千辆”,记载了一次发生在晋昭侯六年,晋国派遣车队运载食盐到“繁汤”(今河南新蔡以北地区)交换铜料的贸易,规模达“一千辆车”,可见食盐贸易带来的利润之大。既是生存必须,又有可观的经济收益,产盐地自然会成为各方奋力争夺的对象之一。
▲海盐场的晒盐法沿用至今,向取之不尽的大海要盐,
无需燃料,成本低,春秋时期的齐国因此而富
食盐贸易并不只是单纯地把盐贩卖到各地,让大家都有盐吃这么简单,实际上盐还间接催生了更多的贸易活动——有了盐,容易腐烂的肉(鱼)类和牛奶,就可以制成腌肉、咸鱼和奶酪,从而能够远途贸易,相当于今天物流的“冷链运输”,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。对于海边的渔民来讲,有充足的盐,就可以把鱼获用盐来进行防腐处理,进而能够远洋捕捞,倘若没有盐,就只能在近海转悠,收获自然是少得多了。因此在古代,拥有充足的盐资源就象今天有了石油外带油料加工厂一样,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。威尼斯、吕讷堡和萨尔茨堡等欧洲城市,皆是因为食盐贸易而兴盛,江苏盐城和扬州,四川自贡等地也是因盐而富的中国城市。
单位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
版权所有:海南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琼ICP备08000708号-1